首页

松岛女神 调教

时间:2025-05-29 06:46:24 作者:(乡村行·看振兴)千年古县赞皇“小众游”:沉睡亿万年,想见你一面 浏览量:34171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小西沟村。钟劲 摄

  中新网晋中7月28日电 题:山西晋中:产业赋能 乡村焕发“万千气象”

  作者 高雨晴 杨杰英 钟劲

  “这儿离家近,风景好,交通也方便,闲暇时间带着家人一起游玩,感觉身心都很放松。”太原市游客刘艳在晋中市榆次区小西沟村游玩后告诉记者。

  依托于紧邻太原的区位优势,小西沟村建起文旅小镇,吸引周边游客休闲度假,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而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村里的一个废弃尾矿,路面塌陷、水源断流,沙石裸露。

  近年来,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小西沟实现“蝶变”,满目苍翠、流水环绕、古建林立、民俗味儿十足。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火了这个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也让村集体经济乘势而上,收入达到220万元,带动全村20%的人口直接受益。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硬支撑。近年来,晋中市围绕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通过提升乡村产业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势赋能。

  “‘千万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广大乡村焕发‘万千气象’,小西沟村就是一个生动写照。”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燕瑞说。

  他介绍,晋中市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一区示范、两翼齐飞、三化并用”布局,打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做强农业特色专业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城郊辐射型、农旅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劳务品牌型、生态康养型等特色优势产业势如破竹,迅速发展壮大。

  在平遥县,当地通过发挥平遥古城引流作用,串联起112个古村、80座古堡、3000座古院,让游客游在古城、住在古村;在太谷区东卜村,通过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温泉小镇,今年5月1日正式运营,目前已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村民就地就业、就近增收;在左权县泽城村,通过挖掘绿水青山文旅优势,打造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与近百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艺术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1万元……

  同时,晋中市充分发挥晋中国家农高区的科技引领优势,以有机旱作为主题,加大前端关键技术攻关尤其是种业攻关力度,协同市域内实用技术推广,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乡村产业创新。

  寿阳县贾豹村玉米种植示范区,就是通过使用农高区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研发出的旱作玉米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抗旱保苗技术模式,2023年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270公斤,创下山西省玉米单产新纪录。

  据了解,晋中市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带动全市近一半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民收入达到19681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0多元。

  目前,晋中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31个,8大类423种农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成为全省首个整市“特优”农产品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的地市。嘉源谷国际贸易港正在加快建设,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果蔬批发中转集散地。(完)

【编辑:刘欢】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沿着大运河看江苏——工业篇

李智广解释,根据2023年10月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交易管理办法》),申请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应当于2012年11月8日之后开工建设,申请登记的项目减排量则应当产生于2020年9月22日之后。

联合国机构称清理加沙废墟需15年

这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社会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其结果是让百万农奴从三大领主的封建统治中翻身得解放,从封建农奴制的剥削压迫中翻身得解放,从政教合一的沉重枷锁中翻身得解放,从神学为圭臬的思想禁锢中翻身得解放,是历史的必然。

宋迎东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目前,我们共有34项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优惠政策,2023年累计为2.7万户次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50亿元。”重庆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和宣传中心主任贺艳表示,重庆税务将围绕提供全生命周期税费政策支持、提供场景化多元化税费服务、发挥税收大数据积极效能、优化分级分类后续管理、健全工作协调保障机制五方面实施17条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对接,将惠企政策更好送达企业。

被誉为“两岸金融合作样板银行”的厦门银行,是大陆首家具有台资背景的上市城商行。自落户宁德来,厦门银行宁德分行开展“金融助力台胞乐享新生活”金融知识专场宣教活动等20余场活动,并联动“滴水购”公益电商平台开展“乐享两岸·助力乡村振兴”在闽台商台企拓内销等活动,为台胞、台企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全球首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成功交付

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传统畜牧业大区,四季转场、季节轮牧是传统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持续加强远冬牧场管理用房和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牧民转场的必经之路和较为聚居的牧场打造牧区“幸福驿站”,有效解决转场牧民“洗澡难、住宿难、吃饭难、看病难”问题,实现了“牧民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